甲午一役中之八仙
张季直初露头角,事在光绪壬午以前。其时张随吴长庆军驻防朝鲜汉城,长庆以张季直及朱曼君掌书记,袁慰亭权营务处,马相伯、王伯恭为国王聘客,李鸿章奏派马建忠与各国通商。壬午朝鲜之乱,建忠、长庆拥大院君于舆中,兵船载归,安置保定,季直与谋。及韩国甲申之乱,季直已归国。迟至甲午,季直遂大魁天下,为翁常熟得意门生矣。
甲午朝鲜两党相争为乱,袁世凯欲立奇功,电李鸿章调兵保汉城。鸿章忘与朝鲜订定如有不合彼此知照之约,偏信袁世凯,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,统兵赴韩平乱。叶以洪述祖为军师,洪与袁一见倾倒。
日本因叶兵驻平壤,用袁、洪二人策,长驻不退,提出前约,韩人亦惧朝鲜将沦为中国郡县,袁世凯又多方干涉内政,于是朝鲜东学新党与日本合以御我,日本乃议出大兵,与中国争矣。事为李鸿章所闻,亟奏请撤戍,朝旨下军机大臣议奏复。是时常熟翁同龢与高阳李鸿藻,由庆王奕劻奏奉特旨派会议朝鲜事,常熟则以新科状元得意门生张季直曾随吴长庆军掌书记,驻朝鲜,早深知朝鲜、日本情形,倚为智囊,如左右手。季直言于常熟曰:“以日本蕞尔小国,何足以抗中国大兵,非大创之,不足以示威而免患。”翁韪之。
翁同龢又召集门生曾在朝鲜任事者,详问情形。据王伯恭《蜷庐随笔》所言:“予见合肥,始知常熟与季直力主战。合肥奏言,不可轻开衅端,奉旨切责。予由津来京,见常熟,力谏主战,盖常熟亦我座主,向承奖借;乃常熟大不谓然,且笑吾书生胆怯。余谓临事而惧,古有明训,且器械训练,百不如人,何可放胆尝试。常熟言:‘合肥治军数十年,屡平大憝,今北洋海陆两军,如火如荼,岂不堪一战耶?’予谓:‘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,确知不如,安可望胜?’常熟曰:‘吾心欲试其良楛,为整理地也。且季直言,与日本战,海军为主力,北洋海军,船只吨数,倍于日本,镇远、定远巨舰,为日本所无,中国力能控制海上。日本陆军,与吾相抗于朝鲜,一长条地耳,陆军器械亦相若,我已占地理优势,在用兵者何如耳。’予见其意不可回,归津与曼君、秋樵言。均大笑曰:‘君一孝廉,而欲与两状元相争,其凿柄当然。’”
故甲午之事,始于袁世凯,成于张季直,而主之者翁同龢也。李鸿章力言不可开衅,为举朝所诃,只军机大臣孙毓汶,始终不主战,以鸿章为有见地。又据《王壬秋日记》:“甲午之役,北京有前八仙、后八仙之目。当时主战大臣,曰前八仙;及战事一败涂地,主张议和者,曰后八仙。后八仙中,有前主战而后主和者。”按:当时廷臣,力主战之前八仙,为礼亲王、翁同龢、李鸿藻,特旨专派会议朝鲜事,权力最大,称军机五大臣。至若孙毓汶,则不主战派也。李鸿藻为张果老,翁同龢为吕洞宾,礼亲王为曹国舅,余以类推。跟随八仙,背葫芦药之仙童,则张季直也。药治何病,皆由仙童从葫芦中取出,即主战药也,最能左右八仙。
八仙之外,更有地仙,地仙何人?湘军宿将陈湜也。廷议起陈湜总统山海关内外军马。湜请训,赴前敌,出都门,佯堕马,折右臂,不能视事。乃诏命刘坤一。人谓地仙堕马堕地,借土遁去。王壬秋《游仙诗》所谓“新承凤诏出金阊,笑看河西堕马郎”,即指此。败绩议和,后八仙乃出而大奏主和仙乐,翰林院五十六人(张謇、徐世昌在内),连名列奏,请恭亲王出而维持大局。恭亲王、李鸿章、孙毓汶等皆后八仙之主要人物,李鸿藻、翁同龢亦在后八仙之列。先是翁同龢主张败绩亦战,郑孝胥入京,力陈利害于翁,乃改主和议。京师谚曰:“张仙童将葫芦交替郑仙童,跟随后八仙,大卖阳和大补膏药矣。”张季直、郑苏龛,当时名位不高,所关最重,故以仙童名之。
西太后赞叹宋遯初
日俄战役,东北多事,而间岛问题起,俄曰属俄国,日本曰属日本。间岛位于韩北咸镜道角,俄图们江口,实中国属土,日、俄割卖交换,而中国不知也。湖南宋教仁遯初居东京,与黑龙会极相得,同往东三省,实地考察间岛沿革方域,著有《间岛问题》一书,署“宋练著”,此时尚未易名教仁。黑龙会则发布《白山黑水录》,对间岛无确论。自遯初《间岛问题》一书初脱稿,在北京留日归国学生,群起呼号,总理各国事务当局则茫无根据,遯初书出版,北京遂奉为金科玉律矣。间岛事件成为大案,北京当局尚悠悠忽忽。事为西太后所闻,命速进呈《间岛问题》原书,阅毕,拍案曰:“国有人才如此,管理外务大臣不能引用,可惜可惜!”颇有武则天阅骆宾王檄文,至“一坯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何托?”曰:“有才如此,宰相之过也”风味。一日,召见庆亲王,手交谕旨:“宋练著赏给五品京堂,来京听候任用”云云。太后一言,外部嚣然。间岛交涉结束,仍以宋书为根据,遂有特派吴禄贞为间岛办事大臣之命。遯初始终未入京。
程德全横卧铁轨
程德全雪楼以同知需次黑龙江,佐交涉使办理帝俄交涉。俄修北满铁路,火车开入中国,未知会黑龙江官吏,省吏愕然。程德全具朝衣朝冠,横卧轨道,俄火车乃停止开入,此事遍传北京。定兴鹿大军机传霖,顽固人也,曰:“如此为国捐躯之臣,朝廷能不大用乎?”乃单摺具奏,特保大用。德全入京,特旨召见。德全川人,四川同乡公宴,时有人曰:“此种天外飞来机会,以同知召见,大为可惜,所得亦不过以知府、道员任用,不如捐道员入见,至少可以二三品特旨任用。”川人乃集资为德全加捐分省补用道。召见后,西太后亲笔:“程德全著以副都统任用。”不一二月,黑龙江巡抚出缺,特旨补黑龙江巡抚矣。辛亥事起,程为江苏巡抚,召集全省文武官吏,议战守之策,文武官吏皆公服而入,程则便衣而出。左孝同为臬司,责程极严厉,有军官持枪而言曰:“今日之事,唯响应共和能定之。”全场混乱。明日宣布独立矣。盖事前与张謇、应德闳、赵凤昌有默契也。民元见雪楼,谈及黑龙江事,曰:“不过兴之所至耳。”
柯逢时喜得孤本
忆徐固卿先生告禺曰:“予任江西重职,武昌柯逢时巡抚江西,予购得裘文达家所藏四库未进呈抄本元、明小集八百余种,中多孤本。柯闻之,送三万金来,嘱予让购,不得已还金让书。柯死,其家藏书,或未丧失,吾子返鄂一查,洵天下孤本总汇也。”归鄂寻其孙继文,抄本尚在,予说督军萧耀南,以二十万金购柯氏藏书,设图书馆。日人闻之,以二十万金赂其家属,专购元、明小集八百余种抄本而去。固卿曰:“日本人购去,此本尚在人间也。”
守旧维新两派之争
甲午中日之战,中国战败。而瓜分之议起,旅顺、威海卫、广州湾、胶州湾相继被占,朝士风气,又为之一变。以前自命为文学之士,目谈时事、论新政者曰洋务人员,几不列于士大夫之林;呼李经方为“东洋驸马”,李鸿章为“佩六国相印”,裕庚为“洋乌龟”,其顽固如此。至欧风东渐,则又高谈维新,有公车上书之会,有保国之会,康有为、梁启超等运动主持。当时朝中仍有所谓守旧派,阴奉徐桐为首。另有维新派,则推翁同龢为首。朝士不趋于徐桐,即列于翁师傅旗帜之下。维新派如谭嗣同等,既获上眷,改革大政,驱逐顽固大臣如许应騤等。未几戊戌政变起,六君子受戮,康、梁远走,翁师傅回籍,交地方官严加看管,朝士又咋舌不敢谈维新矣。至于徘徊两派之间者,外官只张之洞,因事前曾著《劝学篇》,乃得免究,然杨锐实出其幕下也。
戊戌政变以后,顽固朝士,旗鼓大张,自称后党;维新朝士,或逃亡海外,或匿居租界,则又自称帝党。庚子义和团运动起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惩办罪魁,顽固朝士,又摇身化蜕,群言立宪,以媚外人,而预备立宪之风乃大盛。废科举,试特科(特科中杨度逃走,梁士诒被诬为梁启超亲属,不敢入试),引用留学生,设资政院及省谘议局,以为君主立宪张本;复派五大臣出洋,考查宪政,以新外人耳目。凡此诸端,胥由张之洞、袁世凯合摺奏请,或赞同办理。
张之洞有所建议,必拉拢袁世凯合办,知袁世凯得西太后信任甚深,与袁世凯相合,则无奏不准,无准不行也。其后袁入枢府,以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,张亦入枢府,以军机大臣领管理学部大臣。张倚袁之事甚多,朝士登庸之路,不趋于张,则趋于袁。朝官此后无科举进身之阶,又无京官资俸之积,不入宪政编审馆,则入京师大学堂;昔之贱视洋学,仇视维新者,于兹一变,皆甘为归国留学生之门下,此又光、宣之际一种怪态也。
纪先师容纯父先生
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,予以唐才常案被累,走沪上。乌程沈虬斋翔云,由日本归国,将往香港,予亦应陈少白之招,同行。虬斋曰:“容纯父尚在港,盍往见之。予居《中国日报》社,先生居皇后饭店,先生一见握手曰:“张之洞通电捉拿我,汝知之乎?今得见汝等少年,为中国喜也。予赴美国,船过横滨,未登陆,故留日年少有志者无缘得见。”虬斋曰:“先生若见,当更喜出望外。”先生曰:“予留港三日,即往星洲,移来皇后饭店,得尽三日之谈。年近八十,老矣,中国兴亡在汝等,吾不复能见之矣。”言时愠态嘘唏,予辞出,即迁往。
中西人士来寻先生者众,见予曰:“迁来乎?”曰:“住某号房也。”先生曰:“无客时,我命侍者告汝。”傍晚,先生催至房中进餐,手持西装书一本曰:“此我写在中国十年事也(书面标TenYearsInChina),汝细阅之,书中所载,足备征引。张之洞捉拿我罪名,为号召匪党,设保国会,宣布逆语“保中国不保大清”。当去岁八国联军攻京津时,我曾单名电张之洞,劝其联合长江各省,召集国中贤俊,设立类似国会之保国会,成中国独立政府,与八国议善后事宜;太后、皇上出奔,北京实无政府可言也。张之洞未答我电,汪康年且往说之,乃派人告我,自有办法。未几,与两江总督刘坤一,宣言共保长江,不奉北京诏令。此种主张,由我建议变化出之。我等知张、刘内心,乃与同志成立保国会。张之洞见八国仍承认两宫回銮,乃出奏通电拿我,就地正法,恐我前电与彼有牵涉,先发制人,真巧宦也。”
先生籍香山,自言:幼年与邑人经商美洲者,搭船同往,先抵旧金山。时美国辟横贯东西大陆铁路,募华工数十万,吾粤开平、恩平、新宁、新会四邑应募皆华工,而香山一县,往者多商人。予辗转留学东美,卒业哈佛大学。在美留学得学位,予实为中国第一人。在美读十三州独立史、南北美战史,颇有归国建造中华之想。闻洪秀全在南华大革命,成立太平天国,奉耶稣教,此予所以浩然有归志也。归国抵上海,适忠王李秀成奄有苏、常,由忠王部下推荐于王。又闻王弟侍王李侍贤,颇能礼贤下士,乃由上海经苏、常抵南京,见侍王。王遇人颇具体貌,府中亦多文人,皆尊为上客。乃由侍王率领,得见天国有大权者,且得入天王廷殿,明了政事、军事、宗教诸大端。予随侍王朝见天王府,予立殿外,得见诸王开御前会议。殿上四角,挂大纱灯四盏,门幔用黄,内幔用红。天王坐殿上最高宝座,诸王两旁直行分坐。由御案两角排列圈椅,对行分列,至于殿门,均成直角,如民家大厅上之排列太师椅。忠王李秀成列左首座,英王陈玉成列右首座,以次排比。诸王皆头裹红巾,身穿绣袍,袖尚绿,殿额曰勤政殿。后阅呤唎所著太平天国二巨册,附会议图,与予所见同呤唎,天国洋将也。”(禺按:孙中山先生及犬养毅属予撰《太平天国战史》,所给材料,有呤唎英文书,故题《战史本事》有“御前会议列名王,红幔纱灯四角张。四十年前勤政殿,秋风故国一悲场”之句。)
“侍王府在城南,过秦淮河。府中有三老人,称为中国年高有大学问者,最为王所礼遇。其一南京上元人梅先生曾亮,称为古文大家,年殆七十左右,出入王必掖之。随侍王见梅老先生一次,先生垂问美国学术、人情、风俗甚悉,白须方袍,盎然有道翁也。其二为安徽包先生,称为中国书法第一人,曾写对联一副赠予。其三为湖南魏先生,通达中外地理,予未得见。侍王问予外国耶稣教,是否与天国相同?予曰:‘欧洲中世纪来,政教未分,故有十字军诸战,今美国已成民主国,由民为政,以宗教教化人心。上帝好生恶杀,耶稣舍己救人,亦犹中国孔子民为贵之义也。’王曰:‘忠王屡言,天国当爱人民,适合耶稣之道,梅先生亦以此为言,予当向天国各王郑重言之。’”(禺按:汉阳叶名澧《敦夙好斋集》谓:“梅伯老年七十矣,久无音耗,哀其衰老,陷身贼中。北京当时奉伯言为桐城古文派圭臬,如叶名澧、朱琦、孔绣山多人,皆咨嗟叹息,发为诗歌,叶集中均见之。又言包慎伯在家乡,魏默深在扬州,音信俱渺,想亦不能自贼中来也云云。闻老辈言,魏默深作圣武记,原稿急就,进呈获安。汪梅村士铎集中所载历年在南京围城中困苦情形,城破颠沛情形甚惨。梅村知名之士,其能安居城中乎?《湘绮楼说诗》卷五载:过十庙街,就蟠里,登清凉山,乃误过而西,还看皇姑,李秀成妹也。再送茶,谈事风雅,颇请官礼。秀成之妹,即侍贤之妹,是亦当年礼贤下士之流风余韵乎。”)
“予由侍王曾条陈立国本末大纲于天国,谓立国在政在民,方能运用兵事,飘忽来往,虽军事大胜,天国何以为基楚?亦旋得旋失耳。教政分离,适合中国民情。侍王后告予曰:诸王皆谓大敌当前,所条陈者,暂作后图。予乃藉故转回上海。”
“予居上海,西人多不直天国军所为。谓立国有年,官全不知政事、学问,兵皆起于土匪乌合,仅藉教条为护符,又不明教义,助之实难。予乃变计往官军大营,谒曾国藩,一见问予出处,谈中国大事,询外国政学,要言不繁,井井有条,不觉心折。遍访幕中宾客僚属,风采学问,人人皆南京所见之梅老先生也。观其治军方法,统方面者皆用文人,领偏裨者皆用武人,隐寓战胜后为收拾地方人民准备,颇与现时欧美战策相合,遂倾心从之。曾一日告予曰:“留汝将来办理外国事务。”
“闻李鸿章初在曾帅祁门幕府,因李元度兵败问罪,李左袒元度,与曾力争不获,即辞走。后数年,曾忽函李限期速来,遂大用,使创设淮军。”
“今谈建立淮军之本末:时湘军争战有功,兵骄将肆,不守号令,贼破大掠,曾帅忧之,恐变幻将累于己,非于三湘子弟外,创一有朝气之新军不可。商之鸿章,鸿章曰:‘淮上人材甚多,长淮大泽,自古产兵之地,大帅筹划决定,愿负此责。’曾帅曰:‘汝宜先集汝所知人物能任将帅者,使各人往各地召募勇士,我欲一视汝所知举者,鉴别人物,果能任此重大军事否?汝急归,尽邀之来。’鸿章还合肥,搜获淮上豪杰之士,咸来大营。某日,曾帅与鸿章步行无驺从,悄入宿馆,所来淮军诸名人,有赌酒猜拳者,有倚案看书者,有放声高歌者,有默坐无言者。南窗一人,裸腹踞坐,左手执书,右手持酒,朗诵一篇,饮酒一盏,长啸绕座,还读我书,大有旁若无人之概。视其书,司马迁《史记》也。巡视毕出馆,诸人皆不知为曾帅,亦不趋迎鸿章。曾帅归语鸿章曰:‘诸人皆可立大功,任大事,将来成就最大者,南窗裸腹持酒人也。’其人为谁,即淮军有名之刘铭传。”
“自圆明园焚烧,咸丰晏驾热河,天国虽亡,天津各地教案,日趋严重。曾帅与予详谈,将来中国海禁大开,非能谙外国语言文字者,不能洞知外情,事前应付。余乃建议,分批选派幼童若干人,先往美国,由余监督领赴,按年续派,曾帅然之。时予在大营,保案已得知府衔,又聘学者吴子序为汉文总教习,往美教授幼童汉文。幼童抵美,均住宿中国驻美使署,半日学英文、算学,半日学汉文。吴老师为中国古文大家,教法均用夏楚,儿童长大,习闻美教育,不受体罚,群责询吴老师,颇失礼。子序怒极,外国无长凳,乃排比方几数具,亲捉为首学生,使仆人按置几上,人各杖股数十,唐少川即当日犯学规被杖之一人也。美人学堂,对中国如此教法,颇有责言。不久,各学生大哗,迁出使署。吴子序亦辞职归国,予亦解监督之责矣。”
纯父先生将离港,郑重告予曰:“予老矣,此去终老美邦,再见实难。吾子年少,明白事理,中学既善,他日沉浸西学,必有造于中国。中国故事,张子房遇黄石公,圮上授书;我非黄石公,汝勉为张子房可也。”予起立答曰:“愿师事先生,即敬行弟子礼。”先生受之。曰:予默观现时大势,及中国将来情形,当竭诚以授汝,汝其阐行吾志乎?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?此中国之民气也,民无气则死,民有气则动,动为生气,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,纳民气于正轨,此中国少年之责也。十三州独立,杀英税吏,焚英船货,其举动何殊义和团?彼邦豪杰巨人,八年战后,消除私见,能见其大,公定宪法,成立国家,乃有今日。中国下层愚氓,民气已动,将及于士大夫。清廷能以诚信仁义,引导其动,可免扰乱;否则,必有大革命之一日。清廷既倒,继起者不能诚信爱人,则大乱无已时,而我不及见也。中国人善用计用策,观演戏自知,计策者,皆欺骗之事,此为中国各级社会相传之大病。孔子有言,不诚未有能动者也,欲动人不以诚,即有所动,为不诚之反照,非动也,乱也。孙逸仙自伦敦释回,访予谈数日,予亦以此义告之。其人宽广诚明有大志,予勖以华盛顿、弗兰克林之心志。他日见面,汝当助其成功。再谈时局之将来,中国能勃兴,日本则退居二位;否则,日本独握东亚霸权,欧美又岂能漠视乎?日人地小不足以回旋,必向中国扩张,其国性气小褊躁,终为欧美所疾视,自取灭亡与否,在日本能知进退耳。东亚主人,终在中国。汝等年少,好为之,日日有我为中国人之心,即日日应办中国人之事,勿为大言,只求实际,斯得之,言尽此矣。予揖而退,向晚登轮为别。先生娶美妇,合众国上议员某女,生子二,长在美,次回国任孙大总统府秘书,西名Morice,娶港商吴氏女。在大总统府,予呼以容世兄。”
补述容闳先生事略
先师容纯甫(闳)氏,为我国学生留学美国之第一人,前已略纪其生平。但其赴美原委与其家世事业,尚有遗漏。今从老友郑道实处,得其梗概,因Г笔录之。郑君为修中山县人物志者,所言固甚翔实也。
容氏南屏乡人,南屏距澳门约十三里。幼时随其父赴澳门,入英教士古特拉富夫人所设之学塾。清道光二十一年,进澳门玛礼孙学校。二十七年,随校长美国人勃朗,经印度洋、好望角、圣希利那岛,渡大西洋而至美国纽约。同行者有黄胜、黄宽二人,共入美国麻省之孟松学校,究心算术、文法、生理、心理及哲学等,尤擅长文学。后欲升入大学,苦无资,孟松学校校董拟资遣升学,而以返国后传教为条件;闳之志在出其所学,为祖国造一新时势,不能以此自缚,因谢之。嗣得乔治亚省萨伐那妇女会之助,及工作所入,继续留美。道光三十年入耶鲁大学;咸丰四年,毕业该校。当未毕业时,立意以西方学术灌输中土,益自觉负荷之重。
回国后,常以教育后进为己任。时太平军连下江汉州郡,英人复陷广州,与粤启衅,全国骚然。容氏至香港,任高等审判厅译员,兼治法律。已而弃去,至沪任海关翻译。航商多与关员通,狼狈为奸,容氏耻之,遂托词以国人不能升充总税务司辞职。总税务司不喻其意,许增月薪至二百两,容氏卒不愿。旋任英商宝顺公司书记,该公司经理令容氏至日本长崎,为分公司买办,容氏以买办实为洋行中奴隶之首领,坚却之,而许为调查产茶地域。
时苏、常悉入太平军手,道路多梗,乃走浙江,绕江西,至绍兴,收丝而返。咸丰十年,赴金陵,遇秦日昌于丹阳,得谒干王洪仁,秀全弟也,因陈七事:(一)依正当军事制度,组织良好军队;(二)设立武备学校,养成将才;(三)建设海军学校;(四)建设良好政府,聘用富有经验人才,以备顾用;(五)创立银行制度,及厘订度量衡标准;(六)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,以基督教圣经为主课;(七)设立各种实业学校。仁深善其议,格于势,不能用。授义字四等爵,辞不受。赠护照,乃藏之以出。因得溯江而上,至太平产茶地,载绿茶四万于千箱回沪。容氏返国居粤时,愤粤督叶名琛残暴,已同情太平军。及至金陵,察太平军不足有为。素所主张之教育计划,政治改良,将无所措手,乃变计欲从事贸易,致赀财,以图建树,所以有甘冒艰险赴芜湖收茶之举。
清同治二年,第一炮舰统带张世贵承督师曾国藩意,自安徽驰函召之。容氏疑有不测。会李善兰亦以书来,因谒国藩于军中,陈创办机器厂议。国藩喜,畀以全权,就上海高昌庙觅地建筑,与徐寿、华蘅芳同计功,即所谓江南制造局也。旋随美机械工程师哈司金至美国非克波克城朴得南公司,购订机器,期以半年。适美国南北战争起,以曾入美籍,投效美军。至同治四年,自纽约而东,绕好望角直趋上海。至则金陵已下,国藩屯兵徐州,调军为平捻汁。容氏积劳得五品实官,以同知候补江苏。
同治六年,李鸿章平定捻党,国藩任两江总督,亲阅制造局工程。容氏复以创设兵工学校造就工程师为言,并陈计划四章:(一)组织合资济船公司,纯招华股;(二)选颖秀青年,分批出洋留学,为国储才;(三)设法开矿产以尽地利;(四)禁教会干涉人民词讼,限制外力侵入。由丁日昌赍京。既而天津教案起,毁天主教医院及教堂,杀法国男女僧侣多人,朝令曾国藩、丁日昌、毛昶熙调停,容氏随日昌为译员,颇多赞划。又规教育四事:曰订定出洋学生名额,曰设立预备学堂,曰筹定留学经费,曰酌定留学年限。国藩、日昌并深韪之,至是奏选各省子弟赴美留学,容氏与陈兰彬同为监督,陈固顽旧,非其选也。
李鸿章曾命容氏就哈特福之克林街,造中国留学事务所,课堂斋舍俱备。旋返津,会秘鲁专使欲招募华工,备述优待状,容氏直破其奸,并奉派至秘鲁调查,尽得其虐待状,附影片二十四张,报鸿章。华工受笞,被烙伤痕,斑斑可见,秘使大惭。迄光绪元年,陈兰彬擢任驻美公使,容氏以副使兼留学生监督。翌年,兰彬荐吴子序继任。子序性情怪僻顽旧,与兰彬至善,即电陈容氏失职,鸿章谂其诬,因以容氏为专任公使。
会美国施行华工禁约,兰彬、子序乘机请解散留学生事务所,撤回留学生。光绪七年,令百二十名留学生回国。容氏既蒙回护学生之嫌,绝不能为之言;鸿章亦不为学生援手,此容氏所引为大憾者也。至中日启衅,容氏上书张之洞,略陈我国兵单,宜亟向英伦商借千五百万元,购巳成铁甲三四艘,雇用外兵五千,由太平洋抄袭日本之后,使首尾不相顾。则日本在朝鲜之兵力,必以分而弱,我国乘隙练军,海陆并进,以敌日本。更由政府派员,将台湾全岛抵押与欧西各国,借款四万万美金,为继续战争军费。之洞称善,其时张、李(鸿章)失和,李又深得慈禧太后宠,故卒成和议,容氏志不得行。
光绪二十一年,刘坤一督江南,任容氏为交涉员。二十二年,说清政府设国家银行,户部翁尚书同龢、侍郎张荫桓并力赞之,寻为当路所阻,不果。复拟任容氏筑铁路,由天津直达镇江,计五百英里,绕山东过黄河,复以德人抗议而止。亡何,戊戌政变起,容氏以隐匿康、梁党人,故避居上海租界,创中国强学会,被选为第一任会长,旋迁香港。光绪二十七年,游历台湾,昭日本总督儿玉子爵,即中日战争时山大将之参谋长也。谈次,问容氏前岁对日主战条陈书,出谁何之手。容氏慷慨自承,并道其详,儿玉敬礼有加。越年返香港,以著述自娱。入民国后始卒,年八十有五。所译著有哥尔顿氏《地文学派》、森氏《契约论》、美订正之《银行法律》、《西学东渐记》。光复之初,孙中山先生曾遗书容氏,请回国共襄国事,以年老不果行。又容氏于同治十三年,曾在上海创办《汇报》,其时任招商局总办之唐廷枢,实加赞助云。
徐老道与康圣人
大学士徐桐,字荫轩,汉军旗人,顽固无学,京师称为“徐老道”。其子承煜,因义和团之变,惩办罪魁祸首,与毓贤、启秀同处斩,徐桐亦追夺原官,时光绪二十七年《辛丑和约》告成时也。
庚子之乱,原于戊戌政变,政变主角为康有为,徐桐则素恶康有为,其事亦颇足一纪也。康有为原名祖诒。以其先人国器,曾位大吏,以荫生应试,而屡试不中。其门人梁启超,则已于己丑科中第八名举人。启超娶主考李端妹,李为朝贵,梁夤缘于朝官执政,得游扬其师学问著作,而康圣人讲《公羊改制》诸考,乃流传于朝士之口。时潘伯寅祖荫尚书,宏奖公羊之学,康圣人诸书,朝野更为乐道。徐桐老道独痛恶之,常曰:“甚么公羊母羊,都是乱天下之学。”又曰:“康祖诒不过草茅下士,屡试不售之獠,亦著书大谈《公羊》,尤为可恶。此人若得科名,新进狂妄,莠言乱政,必为人心世道之忧,宜痛阻其出路,而屈抑之。”
时,癸巳恩科乡试,顾梦渔璜简放广东正主考,吴蔚庵郁生为副主考。临行出京,谒见徐桐。徐老道曰:“广东有康祖诒者,其人文笔甚佳,而醉心《公羊》邪说,离经叛道,为天下之乱人,如获中式,必设法抽落更换之,使不得售,切切勿忘。”秋闱衡鉴堂阅卷,吴郁生得一卷,文字最佳,其作法则由《四家文钞》中之章金枚八股涵咏而出。郁生曰:“此卷当抡元。”向例正主考拟解元,副主考拟亚元;正主考中单额,副主考中双额。郁生商之顾璜,欲将此卷归正主考中解,而顾璜易正主考一卷归郁生中亚,顾璜不肯对换。经同考官调停,以此卷中第六名为开榜。向例写榜,前五名为五经魁,留最后写,从第六名开写,及唱名,为第六名举人康祖诒,南海县荫生。
顾璜直视吴郁生不语,吴郁生亦直视顾璜不语。彼此对视,均忆徐老道临别赠言,正踌躇无计。写榜者不知,以为无事,落笔写就,已拆第七本弥封矣。顾、吴两人,仍相视皱眉,莫可如何。顾璜还京,徐老道大不谓然。及乙未科会试,徐老道为大总裁,会试条例,前十本卷进呈御览,由清帝亲定名次,制定写榜,不能更换。康祖诒卷在进呈前十本中,写榜时,又唱名中第几名进士,康祖诒,广东南海县人。徐老道面红耳热,事经钦定,又不能移动,有所去取,只叹康祖诒科名幸运而已。
徐老道出闱后,见顾璜、吴郁生曰:“康祖诒由我自中,始知科名前定,不敢再责难二公矣。”乙未科康祖诒同考房师,为余寿平诚格。
宓知县与西太后
湖北汉阳宿儒宓昌墀,字丹阶,中光绪己卯科举人,后以即用,历任陕西繁缺知县,有政声,大为部民悦服,呼为“宓青天”。大计卓异,陕抚特保送部引见。时戊戌政变,那拉氏临朝,特旨召见。昌墀应召而入,只见西太后一人上坐,俟垂询毕,即叩头陈奏曰:“皇上为全国臣民之主,何以未御殿廷。”太后曰:“汝尚未知乎?皇帝病重,已遍召各省名医矣。”昌墀更奏曰:“外间臣民,孺幕太后、皇上,皇上久未临朝,奸人乱造蜚语,谓两宫时有违言,臣敢冒死直陈,愿皇上早日御朝,以慰天下之望。西太后闻言,拍案大怒曰:“汝言皆离间我母子,着速回陕西原任,不准留京。”盈廷王大臣得知此事,皆震恐,不知有何大祸。陕抚因特保,更汗流浃背,坐待谴责。后竟无下文,未加追究。
宓因西太后有“速回原任”之语,仍返陕西,管知县篆。庚子两宫出奔西安,道经宓昌墀所治地,昌墀以地方官照例觐见。太后一见大哭曰:“汝非前岁召见之宓令乎?”宓叩头跪奏曰:“知县恭迎圣驾。”太后曰:“汝前岁召见时,云未见皇帝,今皇帝在此,盍往见之。”言时,以手指光绪。宓乃向光绪跪叩圣安。西太后曰:“我母子沿路受的苦,只可对你讲。”于是一路哭,一路说,且曰:“我今日真四顾无人矣。”宓乃直奏,请办善后之策。太后曰:“都是举朝无人,使我母子受苦至此,你看朝中何人最好。”宓曰:“朝内无忠臣,使两宫颠沛流离,即小臣亦在万死。”西太后又曰:“你看外省督抚中,有那一个是忠臣?”宓奏曰:“湖北总督张之洞,是个忠臣。”太后曰:“长江上游也是重要之地,何能分身来此,但我以后事事必发电询彼意见。你且暂时下去,我总不忘你当年召对之直言。”(以上大意,见宓昌墀行状)宓其时大见重用,曾巡逻宫门内外,见岑春煊迎驾来此,与内监李莲英私语,李在阈内,岑在阈外。昌墀即曰:“朝廷祖宗成法,内监外官,不得通声气,况在稠人广众中喁喁私语。地方官得绳之以法。”李、岑闻其语,大怒而去。又宫中太监责供应攘物,宓鞭棰之,积恨深矣。
未几,岑春煊忽受护理陕西巡抚之命。时大同镇总兵跋扈犯法,将派员前往察办,如不奉令,即提解来省;岑力保宓能胜此任,盖欲借某总兵手杀之也。讵意宓奉命而往,晓以大义,总兵自认罪,愿带印上省。春煊不得已,又委宓以极优渥之厘差,私唆其局员贪脏犯法,无所不至,而做成圈套,件件皆有宓亲笔凭据,一朝举发,罪无可赦,遂原品休职回籍。
宓归汉口后,贫无立锥,藉教读授徒为活。张之洞卒,宓为联挽之云:“四顾更无人,昔也哗然今也笑;片言曾论相,释之长者柬之才。”上联引西太后语,下联则指曾荐之洞为忠臣也。后光绪死,宓又电呈摄政王及军机处,请杀袁世凯以谢天下。张之洞时掌军机,即曰:“此陕西革职知县宓昌墀,绰号宓疯子,可不必理。”遂无事。
假照片计陷岑春煊
岑春煊督两粤,暴戾横肆,任意妄为,恃西安迎驾宠眷,莫予毒也。莅粤,即奏参籍没官吏如裴景福者数十人,又押禁查抄粤中巨绅黎季裴、杨西岩等,粤人大哗。巨室名绅,多迁香港以避其锋。在港绅商,谋去岑春煊,安定粤局。又以那拉氏信岑甚笃,无法排去乃悬赏港币百万,有人能出奇策,赶走岑春煊者,以此为标。陈少白参与密谋,自负奇计,曰:“先交三十万,布置一切,事成,补交七十万可也。”迨少白携款赴沪,再走京津,而岑春煊罢免粤督入北京矣。
西太后最恨康、梁,保皇会横滨《清议报》载康有为撰文,痛骂西太后曰武、曰杨妃,尚可漠视,最恨者,则“那拉氏者,先帝之遗妾耳”一语。少白知之,从此下手。先将岑春煊、梁启超、麦孟华三人各个照相,制成一联座合照之相片,岑中坐,梁居左,麦居右,首在沪出售,次及天津、北京,并赂津、京、沪大小各报新闻访员,登载其事。又将康有为《清议报》撰文,逐句驳斥,颂西太后之功德,呼康有为为叛逆,于“那拉氏者,先帝之遗妾耳”句下,驳斥犹严。再由香港分售相片于南洋、美洲。保皇党人见之,莫知底蕴,反称岑为保皇党,以增长势力,编造照相故事。少白又将海外各报,转载于津、京、沪报上,保皇党亦堕其术中,相片遂遍传海内外矣。
北京流播既久,事为西太后所闻,且重贿内监,暗输宫中。西后见相片大怒,虽李莲英与岑莫逆,亦不敢缓颊。都中权贵恶岑者引为口实,时粤御史亦有奏劾岑不宜在粤者,不久,遂有开缺来京陛见之命。岑抵京,因照片事,求白于李莲英。李曰:“得计矣。”乃将西太后相片,作观音装,中座;李自作韦陀装,立太后左。制成,跪呈西太后御览曰:“奴才何曾侍者佛爷同照此相,民间随意伪造,此风不可长,亦犹岑春煊与梁启超、麦孟华合照一相,不过奸人借以售钱耳,淆乱是非,宜颁禁令也。”太后意解,视岑如初。
少白得标后,经营致富,粤商复以长堤省港澳轮船码头归少白,又得哈德安、播宝两轮船码头,架屋自居,临画写字,姬妾则散处别室,如羊车行幸六宫。予等屡宴码头,戏语少白曰:“此间宜供岑春煊长生禄位牌。”
章太炎师事孙诒让
瑞安孙仲容先生诒让,尊人琴西先生衣言,任湖北布政使时,与鄂中文士最善。仲容幼时随宦,琴西问仲容曰:“汝喜读何书?将来治何书?”仲容对曰:“《周礼》。”琴西曰:“《周礼》难读,汉学家多讥为伪书,汝岂能断此公案?”仲容曰:“因难解难断,是以专治。”鄂老辈多传此说。鄂人既刊仲容先生《墨子闲诂》,又集楚学社刻其《周礼正义》。武昌举义后,《正义》后半未刻,夏斗寅主鄂,捐资属鄂老辈完成之,可见鄂人对孙氏父子之推重矣。瑞安孙氏姻戚居鄂者曰:“仲容得美妇,能文,善治事,侍仲容居楼上,七年未出门。楼唯夫妇能登,外无一人敢阑入。楼上置长桌十余,每桌面书卷纵横,稿书错杂,丹黄墨渍,袍袖卷帙皆满。写何条注,翻何书籍,即移坐某桌,日移坐位,十余桌殆遍。篝灯入睡前,桌上书稿,夫人为清理之。”外人只知仲容闭户著书,但不知所著何书。七年后,始知与夫人孜孜不倦者,即今日鄂刻之《周礼正义》也。《周礼正义》最精到处,先列各家之说,而以仲容总断为自成一家之定义。读其书,初观浩如烟海,细按则提要钩玄,洵近代治经独创体例之佳书也。张之洞督鄂,所不能致者二人,一为长沙王葵园先谦,一为瑞安孙仲容诒让,知先生学望之尊矣。
章太炎创革命排满之说,其本师德清俞曲园先生大不为然,曰:“曲园无是弟子。”逐之门墙之外,永绝师生关系。太炎集中有《谢本师》文。当时太炎声望尚低,既弃于师,乃走海至瑞安,谒孙仲容先生。一谈即合,居仲容家半载。仲容曰:“他日为两浙经师之望,发中国音韵、训诂之微,让子出一头地,有敢因汝本师而摧子者,我必尽全力卫子。”是太炎又增一本师矣。故太炎集中署名“荀漾”者,即孙诒让也。以“荀子”亦名“孙子”;诒让二字,反切为“漾”。仲容与太炎来往书札,皆用此姓名。仲容非笺注章句之儒,实通经致用之儒,鄂老辈与仲容父子最善,太炎亦与鄂近世学人最善。鄂人刻《周礼正义》而传太炎学派,其有息息相感召之意欤?
章太炎被杖
庚子事变后,康、梁“公羊改制”说盛行。张之洞本新派,惧事不成有累于己,乃故创学说,以别于康、梁。在纺纱局办《楚学报》,以梁鼎芬为总办,以王仁俊为坐办,主笔则余杭章太炎炳麟也。太炎为德清俞曲园高足弟子,著有《春秋左传读》一书,之洞以其尚左氏而抑公羊,故聘主笔政。予与江苏朱克柔、仁和邵仲威(伯纟ぁ之弟)、休宁程家柽,常问字于仁俊先生之门;仁俊先生曰:“他日梁节庵与章太炎,必至用武;梁未知章太炎为革命党,其主张奴视保皇党,岂能为官僚作文字乎?”
《楚学报》第一期出版,属太炎撰文,太炎乃为《排满论》凡六万言,文成,抄呈总办。梁阅之,大怒,口呼“反叛反叛,杀头杀头”者,凡百数十次。急乘轿上总督衙门,请捕拿章炳麟,锁下犯狱,按律制罪。予与朱克柔、邵仲威、程家柽等闻之,急访王仁俊曰:“先生为《楚学报》坐办,总主笔为张之洞所延聘,今因《排满论》酿成大狱,朝廷必先罪延聘者,是张首受其累,予反对维新派者以口实。先生宜急上院,谓章太炎原是个疯子,逐之可也。”仁俊上院,节庵正要求拿办;仁俊曰:“章疯子,即日逐之出境可也。”之洞语节庵,快去照办。梁怒无可泄,归拉太炎出,一切铺盖衣物,皆不准带,即刻逐出报馆,命轿夫四人,扑太炎于地,以四人轿两人直肩之短轿棍,杖太炎股多下,蜂拥逐之。太炎身外无物,朱、邵等乃质衣为购棉被,买船票,送归上海。陈石遗《诗话》某卷第二段,曾言太炎杖股事,故太炎平生与人争论不决,只言“叫梁鼎芬来”,太炎乃微笑而已。
袁世凯仓皇走天津
醇贤亲王载沣摄政,始意欲诛袁世凯,密拟上谕,由晋人李殿林主稿。殿林为载沣兄弟受业师,时官某部侍郎。“上谕”原为“包藏祸心”云云,处分严厉可知也。上谕发布前一夕,载沣嘱度支部尚书宗室载泽,夤夜走访张之洞,持所拟上谕示之。张亦军机大臣也,力以时局危疑,务宜镇静宽大为辞。且曰:“王道坦坦,王道平平,愿摄政王熟思之,开缺回籍可也。”故明晨发出上谕,改为“足疾加剧”云云。濮伯欣曰:“予与张之洞为姻亲,此为张君立先生事后告予者,说殆可信。”当时评论张之洞者,谓清室灭亡,始终成于之洞之手。在鄂设学堂,学生出洋,练陆军,致酿辛亥举义之变;后又放走袁世凯,卒酿清廷退位移交袁氏之局。
当开缺回籍谕下之晨,有一异闻足供谈助者:严办袁氏朝旨,日内即下,风声奇紧,袁本人亦惶恐不知命在何时。载沣自秉国钧,每晨必会集各军机大臣,共商处理朝政,当日世凯尚赴会议。袁及殿廷,有值日太监阻之曰:“请袁大军机可不必入内会议,今日摄政怒形于色,闻严惩谕旨即下,恐于军机大不利,宜早筹自全之策。谕旨如何严峻,则非我辈所知。”太监皆袁平时纳贿金窥消息者。袁闻太监言,大惶惧,急出朝房,归锡拉胡同本宅。宅近东华门,袁归,张皇失措,聚集亲信僚属门客,商定急逃何所,意欲逃入交民巷,求外国公使保护。某亲信曰:“军机非政治犯,恐外人无保护例。”乃止。
正踌躇何往,张怀芝进曰:“怀芝一人防护我公乘三等车,速往天津,依杨士骧,再作计较。”其时杨继袁为北洋大臣,实袁之替身也。二人乃潜由海岱门出,登火车,车抵距租界第二站,怀芝以电话告杨曰:“袁乘三等车至矣,将来督署。”并告以北京情形危急,促杨密派人迎往督署。杨答曰:“且停车上,万不可来见面。我已得京中电话,包管事不严重。急派心腹来车上,料理回京;如来督署,反生大变。”怀芝以告袁,袁甚怏怏,以为士骧不念旧德,见危避面也。
既而杨所遣心腹至,即曰:“杨帅已得北京确信,罪只开缺回籍,可乘原车回京,预备明晨入朝谢恩。”指定车房一间,请即上车,并嘱怀芝:“紧闭房门,万不可令人窥见。如来督署,则事必张扬,彼此不妙。至于暗中防护,均已布置停妥。”袁乃返京。
袁出走后,宅中不见军机,四出寻踪,当日全城传遍。袁归,谣诼乃息。张之洞闻之曰:“人谓袁世凯不学有术,予谓不独有术,且多术。但此次仓皇出走,何处可匿?几不知何者为术矣。”濮伯欣曰:“此事原委,闻诸沈小沂。”小沂名兆祉,江西人,由袁北洋幕府任总统府机密,袁死,沈旋去世,亦世凯部下小智囊也。
侧面看袁世凯
沈小沂评袁世凯,谓其生平行事,皆于最后五分钟靠天成功。语曰:“虽由天命,必有人事。”自谓天可靠,一意孤行,虽有善者,亦莫如之何,此洪宪称帝,所以终致败亡,天亦不复能佑矣。今举袁世凯自诩所谓“靠天成功”之事言之。
戊戌政变,以直隶道员达佑文为谋主,而荣任山东巡抚。义和团之役,以山东道员徐抚辰之谏阻离职,收回颁布屠杀外人檄谕,一跃为军机大臣。开缺回籍,以张之洞减轻严办,杨士骧逼令返京;否则,弃官私逃,必罹重典。出任总理大臣时,有赵秉钧等布置策画,巍然为民国大总统。志得意满,刻意称帝,先毒死赵秉钧,后罢除段祺瑞。严修苦劝,置之不理;张一麟屡进言,退出机要。日与杨士琦诸人,进行帝制,卒致自食其果。临死骂袁克定,谓“一身威名,皆为汝所败。”思及严修,谓:“生平直友,皆不与我见面,可伤。”又语张一麟:“你对得起我,我对不起你。”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,天何言哉!
庚子事件,皆谓张香涛、刘岘庄在东南,不受乱命;袁世凯在山东,不但不受乱命,且抗诏剿匪,所处更难。于是谓袁有毅力远识,而不知实出于徐抚辰以去就争。否则,与毓贤等同罪,杀之以谢外人矣。当时鲁抚李秉衡、直督裕禄、直臬廷雍、晋抚毓贤,皆心醉义和团术,毓、廷二人尤甚。而刚毅、赵舒翘等,阿附端王载漪,造作种种征验,耸惑上听,云有此忠忱义民,可以报仇雪耻,大阿哥得继光绪践祚,不受外人干涉矣。一时竟有奖励各省拳民,焚毁教堂之诏令,奸民蜂起,不可收拾。嗣因袁世凯调抚山东,首申禁令,犯者杀无赦,匪势乃衰,蔓延入直隶界,群集辇下,攻使馆,杀外使矣。
当世凯初奉廷寄,奖励拳匪焚教堂、仇外人之诏令,立即通行全省州县,遵旨办理。时抚署主办洋务文案,为候补道徐抚辰,湖北江夏县人,字绍五。向来关于牵涉洋人案件,均经彼手,而发布此种遵行诏令,竟未寓目,并无所知。闻之大愕,立刻见袁谏阻,谓:“此乱命,万不可从,否则国破家亡,我公何以自了?”袁不听。徐退后,即刻摒挡出署,留书告别,益剀切申明利害。书中警句,传诵一时,曰:“世界列强,英、俄、法、德、美、奥、义、日本八国也,今以中国战败之后,无兵,无械,无饷,徒恃奸民邪教,手执大刀,杀洋人,焚教堂,围使馆,口念邪咒,不用枪弹,大刀一挥,洋人倒地,有此理乎?古人以一服八,传为谬说。今真以一国弱昧,而服八国明强,洋人能不联合兵队,以陷中国,决不坐视在中国之各国外人任团匪残杀而不问也,我公明知朝廷因戊戌政变,外人保护康、梁,反对大阿哥,触皇太后之怒,端亲王等乃以团匪进,不用枪炮,而用符咒,能制各国军械死命。大学士徐荫轩言,外国有你的格林炮,中国有我的红灯照,亦我公前日所闻也。我公能不遵行乱命,逐团匪于山东境界之外,将来外兵涌至,北京沦陷,皇太后、皇上出走,或有不幸,我公以反对义和团之故,犹可尽旋乾转坤之忠心。如随波逐流,我公一身功名消灭,且恐未能保其身家也。”
原文甚长,袁阅之顿悟,急遣人追徐还,面向谢过。而檄文已发,乃用六百里、八百里牌单,飞骑分道追回。遂毅然一变宗旨,护洋人,而剿拳匪。和议告成,袁乃得盛名。后由北洋总督,而尚书,而宫保,而军机大臣,实皆由徐抚辰一人玉成之。
徐为吾同县人,其遗袁书,尚有钞存者。但袁对徐,后未重用,徐亦默默以终。是亦与曾国藩对章某,救负投水之功不录,同出一辙也。
袁世凯于善用符咒,能避枪炮之说,早年笃信甚深,故一奉杀外人、焚教堂之诏令,即刻颁布各州县贴示,不暇经洋务文案处,非徐抚辰反覆陈述袁本身将来利害,至不辞而去,恐未易动也。
老友王伯恭曾告予曰:“乙未之冬,程文炳提督营中,有自称符咒大法师,作法可避枪炮。袁世凯方创新建陆军于小站,闻其名,向程延致之,谓将聘为教习。程曰:‘此虽小有验,特儿戏事耳,恐不足以临大敌。’袁请之益坚,且意谓程吝不相与,程乃遣人招此大法师来。初至,以手枪试之,良验,聚诸将试之,皆无伤,军中惊以为神。袁待为上宾,问授自何人?则以某仙佛对,并言同道数十人,散布各处,将广收门徒,以备荡灭洋人。袁大喜谓当遍延宾客,同观奇技,如果始终无误,拟请大府据实奏闻,必可恩赏官职,其人亦喜跃欢腾。袁因普召津地大小文武各官,往小站赴会,到者百有五十余人。有一客请立手状,设或身死勿论,并觅保结。索诸各营,有与法师同乡而兼远亲者一人,令之作保。随命三十人,持后膛枪向之开放。轰然一声,法师倒卧于地。诸客愕问所以,袁曰:‘此诈耳,决无妨。’呼人视之,返曰:‘目尚未闭,有笑容。’袁曰:‘何如。’已而仍卧不起,再呼人视之,又返报曰:‘口角流血矣。’命解衣验之,则胸腹有十七洞,人实死矣。众宾皆起,袁亦无他语。酒罢,宾客悉散,袁以五百金畀其乡人,为之棺殓而恤其家属。”
丙申三月,伯恭应宋祝三之聘,道出天津,正值小站宴客之后,一时传为笑谈。此段事载伯恭蜷庐笔记,乃撮要告予者。
王伯恭,原名锡鬯,后名仪郑,盱眙人。随吴长庆幕,在朝鲜与袁世凯同事。伯恭又曰:“袁世凯不学,其人则诡计多端。在朝鲜时,同行者皆惧与共事。甲午败后,起练新军,知满洲权要毫无识见,犹藉神权以动观听,敌对外人,迎合意旨。其始试手枪,乃密令心腹,不瞄准,广延宾客,仍用此策;不知放长枪者多人,不能人人严奉密令。曰‘无妨’,曰‘何如’,仍笃信不能命中也。袁在山东所以不奉乱命,仍赖徐抚辰一言之力,在徐自为尽忠,在袁则惧徐将揭其弱点,转存疑忌,徐抚辰之得善终,犹其幸事也。”
中日战争,和约既定,朝野皆谓此役割地赔款,朝鲜独立,皆由袁世凯一人任性妄为,闯此大祸。是时袁在京,虽有温处道之实缺,万无赴任之望。恭亲王一日问李鸿章曰:“吾闻此次兵衅,悉由袁世凯鼓荡而成,信否?”李对曰:“事已过去,请王爷不必追究,横竖皆鸿章之过耳。”恭亲王嘿然而罢。
世凯闻之,以为由此误,心实不甘。忽忆在吴长庆朝鲜营中,以帅意不合,借题为朝鲜练兵,因祸得福,此次仍师故智,正合时机。乃招致幕友,僦居嵩云草堂,日夕译撰兵书十二卷,以效法西洋为主。书成,无路进献,念当时朝贵中,惟相国荣禄,深结主知,言听计从,皇太后至戚也,惜无阶梯可接。嗣侦知八旗老辈,有豫师者,最为荣禄所信仰;又侦知豫老独与阎相国敬铭相得,阎为路润生八股入室弟子,又申以婚姻,豫老亦曾师事路德,习仁在堂八股。非路氏之言,不足以动之。因念路氏子弟,有在淮安服官者,家于淮安。而袁之妹夫张香谷,系汉仙中丞之子,亦家淮安,必与路氏相稔。遂托香谷以卑礼厚币,请路辛甫北来,居其幕中,尊为上客;由辛甫而介见阎敬铭,由敬铭而见豫师,由豫师而得见荣仲华,层叠纳交,果为荣所赏。袁遂执贽为荣相国门生,而新建陆军以成,驻兵于小站周刚敏盛波之旧垒。
袁世凯初不知兵,一旦居督练之名,虽广延教习,终恐军心不服,于是访求赋闲之老将,聘为全军翼长,庶可镇慑军队。适淮军旧部姜桂题,以失守旅顺,革职永不叙用,正无处投效,闻小站新军成立,径谒军门。世凯见而大喜,急以翼长畀之。桂题亦不知兵,惟资格尚深耳。
袁世凯更说荣禄,以五大军合编为武卫全军:宋庆为武卫左军,袁世凯为武卫右军,聂士成为武卫前军,董福祥为武卫后军,中军由荣禄自领之,兼总统式卫全军。荣乐其推戴,且可取统率文武之名,德世凯甚,有相逢恨晚之感。复用世凯之策,令诸军各选四将,送总统差遣,合为十六人,各用一二品冠服,乘马在舆前引导,荣顾盼自雄,袁世凯乃自此扶摇直上。
清道人轶事
临川李梅庵瑞清,吾友张大千、胡小石之门师也。大千早为予述梅翁平生,昨晤小石,更详言之。
梅翁籍隶江西,而生长读书皆在湖南。少时蓬头垢面,有如童,饮食起居,毫无感觉。自言自语,视人则笑,蜷处攻学,余无所知。匿不外出,彼不愿见人,人亦无与彼议婚事者。常德余公,为长沙学官,闻而往视,觌面问话,触其所学,条对口如悬河。余公曰:“此子将来必成大名,太原王氏所谓:予叔不痴’者,即此子也。”以其长女妻之。成婚岁余,余氏病殁,余公又以次女妻之。未成婚,先死,余公又以三女妻之。三女名梅贞,结衤离三四年,又死,时梅翁已成进士,入翰林矣。
梅翁原字仲麟,因感余公知遇之恩,又伤梅贞夫人不能同到白头,誓不再娶。先改字曰梅痴,后易字梅庵,不忘梅贞夫人也。继陈伯陶后为江苏提学使,又权江南藩司,适当辛亥革命,梅翁乃避地沪上,以卖字为活,自号清道人,着道家衣,为海滨遗老领袖。袁氏称帝时期,革命党与反对帝制派,群集上海;而复辟党与清室遗老,亦以上海为中心地,宴会来往,俨然一家,其反对袁世凯则两方一致也。梅翁一日作趣语曰:“昔赵江汉与元遗山,相遇于元都,一谈绍兴、淳熙,一论大定、明昌,皆为之呜咽流涕,实则各思故国,所哀故不相侔。吾辈集淞沪,复辟排满,处境不同,其不为李骞期则同,皆不赞成袁氏帝制自为也,吾辈其金、宋两朝人乎!”
胡小石言,辛亥之后,清室遗臣,居处分两大部分:一为青岛,倚德人为保护,恭王、肃王及重臣多人皆居此,以便远走日本、朝鲜、东三省;一为上海,瞿鸿礻几曾任军机大臣,位最高,沈子培、李梅庵则中坚也。小石居梅庵家,青岛、上海两方遗臣举动,多窥内幕。在袁世凯谋称帝时,日人曾派重要人物多次往来协商于青岛、上海间,欲拥宣统复辟,或在东三省建立“大清国”,恭王、肃王,移住旅顺,即商订此协议也。青岛方面一致赞同,日人乃偕青岛遗臣要人,来沪方取同意。瞿子玖首先反对,坚持瞿意者,则李梅庵、沈子培、陈散原诸人,梅庵谓是置宣统于积薪上也。青岛、上海,意见既分,袁世凯多罗致青岛重臣入北京矣。
至张勋复辟,原由胡嗣瑗(时任冯国璋秘书长)与陈某为往来运动主角。对郑孝胥,则秘不使知。康有为闻风至徐州,处之别室,亦不令参与密议。上海方面先商诸子玖诸人,李梅庵、陈伯严、沈子培等,皆谓此事宜大大谨慎,否则皇室待遇,必出奇变。段祺瑞自命开国元勋,北洋兵权尚有把握,安保无事。故复辟事件,上海方面未多参机密。瞿子玖死,清室谥曰“文慎”,盖胡嗣瑷等尚未忘“宜大大谨慎”之言也。观此,则“满洲国”一幕好戏,如无民初沪上遗老反对,恭王、肃王、升允等已早在东三省大开台矣。
又闻诸大千云:梅庵书函,喜用汉人“顿首、死罪”等式,郑苏龛《题梅庵致程雪楼书稿后》云:“乞命贼庭等儿戏,顿首死罪尤费辞”。程因再书一绝于郑诗后云:“中丞印已付泥沙(湖南巡抚余诚裕弃印潜逃),布政逍遥海上槎(郑孝胥为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)。多少逋臣称逸老,孤忠祗许玉梅花。”
清道人与郑苏龛
胡小石云:张大千责郑苏龛讥李梅翁顿首死罪事,梅翁原函与题诗卷子,小石皆亲见之。辛亥,南京城将破,小石住城北,急往城南,谒梅翁于藩署。梅翁预备离南京,办清经手事项,洁身而去。草数函,皆交清银钱手续公函。中有与程雪楼一函,用虎皮黄色笺纸,字写钟太傅体,函首书“某某顿首死罪,致书于雪楼中丞、都督阁下”,内述藩司库内存现款若干,毫无沾染,并有“愿中丞善事新国,己则从此为出世人”之语意。
此函落江苏管理财政蒋某之手,蒋亦前清翰林也。因函中有讥讽雪楼字面,未呈雪楼,故雪楼始终未见此函。辗转至梅翁将死前,此函不知如何由蒋家落于古董商回人哈少甫之手,装潢成册,遍求题跋。郑苏龛所题“乞命贼庭等儿戏,顿首死罪尤费辞”之句在焉,小石又见之。哈曾嘱小石题跋,小石未有以应,而大千已书其后,所题即“方伯逍遥海上槎”也。
蔡乃煌佳句邀特赏
黎劭平澍曰:“‘刺虎斩蛟三害尽,房谋杜断两心同’联,本为粤人蔡伯浩乃煌所作,外间均传张之洞手笔。蔡与人言,亦坚承为张作,非己作,真善事大官者矣。蔡以废员起复,在京候简,正值善化瞿子玖鸿机斥出军机大臣,与袁不合也。不久,张之洞宴袁世凯于邸,蔡陪坐。之洞喜诗钟,宴后,拈‘蛟断’二字,蔡得句如上,群流搁笔。盖上联隐指瞿之去,下联则谀张、袁之协力;不数日,即擢江海关道”云。
按:蔡伯浩授上海道时,江苏巡抚为湖南陈启泰,直道人也。伯浩恃才傲物,甚轻之。江海关管理赔款,出入甚巨,当江苏整理财政,朱瞎子说启泰,谓宜整理海关赔款,则江苏财政自活。伯浩极端反对,且谓启泰不明时局。启泰怒,特奏参蔡,有“类似汉奸”字样,交两江总督端方查办。端方袒伯浩,久压不查。伯浩自不能出奏辩驳,乃作长文登载报章,痛诋启泰。启泰见端方既不查办,又受伯浩侮辱,老年愤病,以至不起。故王壬秋挽启泰联,有“上疏劾三公,晚伤鼷鼠千钧弩”,即指此事。伯浩于民国五年死于海珠善后会议之役,汤觉顿同时遇害。
刘申叔新诗获知己
冒鹤亭曰:“予中乡榜,刘申叔尚应小考。扬州府试,知府沈笔香延予阅卷,得申叔考卷,字如花蚊脚,忽断忽续,丑细不成书。但诗文冠场,如此卷不取府案首,决不能得秀才。予乃将其八股诗赋,密圈到底,竟压府案。诗题咏扬州古迹七律四首,其《咏木兰院》一律,中有警句云:‘木兰已老吾犹贱,笑指花枝空自疑。’尤为俯仰感慨。是岁秋闱,连中乡榜,申叔见予,尊为知己。”
遁迹僧寮一奇士
嵊县人郑淦,前清时任和州知州。清亡,淦潜往永嘉,依妙智寺为僧,任挑水舂碓诸苦役,朋好家人,均不知其踪迹。冒鹤亭任瓯海关监督时访得之。越一二年,淦死,不知其患何病。偶搜鹤亭旧帙,得其手书诗函,盖奇士也。据鹤亭口述原委,在清史可补忠义传之阙遗,在国史可作隐逸传之资料,急录之。
鹤亭为予言:民初任瓯海关监督,当地文人学者,颇相往还,而于山野隐逸之士,更留意寻访。忽闻温州郊外妙智寺有怪僧,自愿任劳役,凡困苦繁重之事,无不荣为之。役毕,闭门静坐,诵经读书,时发吟咏声。鹤亭好奇,命驾往寺,欲窥究竟。入方丈室,询长老,问有僧如所闻者?方丈曰:“有之,是灵照也,不明来历,只求为僧。”问何故任以重役?曰:“彼自愿苦行耳。”嘱方丈召来禅堂,应曰:“当即至。”再召之,曰:“已上山采樵矣。”坐待良久,他僧报曰:“灵照已归。”鹤亭亲往询,灵照闭户诵经,敲门不应;敲愈急,诵益烈。鹤亭不得已,返禅堂,嘱方丈曰:“宜尊重此人,加以优遇,免其苦役。”鹤亭返城,与同官嵊县人宋延华言之。宋曰:“乡人中郑淦者,榜名文熙,清末为和州知州,温州传说,知府做和尚,必此人也。清廷逊位时,彼弃官弃家,迄今无人知其下落,殆已为僧矣。”
鹤亭闻之喜甚。时梁节庵助祭梁格庄,分寄祭余之饽饽。鹤亭乃作书,附自刻诗集及饽饽一箧,遣人贻灵照。不数日,灵照复函,媵诗四章,返其饽饽。始知此苦行僧,乃真清曾官知州之郑淦也。所谓知府,殆误传耳。
未几,寺僧来报,灵照已圆寂,不知何病骤死。由寺僧殓葬,遗书一册,什物数事。鹤亭闻之甚悲感,以生死未见其人也。后其弟文煦来函,遣郑淦之子,奉其先人遗榇,归葬家山。鹤亭谓所藏灵照诗函及其弟文煦函件,可备史料。惜其子迁棺回籍,尽携所遗书及什物以去,未存储一二,留镇山门也。
徐固卿精历算
亡友黄季刚告予曰:
学者皆好匿其所长,而用其所短。徐固卿绍桢,由道员转武职,历任第九镇统制、江北提督,辛亥革命后,任南京卫戍总督、广州大总统府参军长、广东主席。不知者以武人视之,知者敬其藏书丰富,学问淹通,已刻著作百数十种,更不知其历算天算冠绝有清一代。予师事刘申叔师培,刘先生曰:“予一日与徐固老谈及《春秋长历》,予家五世治《春秋左氏》之学,自高曾伯山、孟瞻诸先生以来,子孙继承,传治《春秋》。予笃守家学,萃数代已成之书,蔚装成轶,精细正确,首尾完备,但《春秋长历》一卷,中多疑难,未成定本;闻先生历算精深,请校阅疑误,则小子无遗恨,先人当罗拜矣。”固卿先生曰:“汝诚敬欲予校正者,明日当具衣冠,捧书来,视其全书,予能修改,汝再具衣冠行跪拜礼,乃秉笔为之。”翌日,具衣冠捧书往,予旁坐,徐先生正坐,尽数时之力,前后详阅之,曰:“错误甚多,不仅签条疑难也,当尽半月之力,为君改正。”予乃跪地行礼,顶书谨呈,徐先生受而动笔。十日后,予往谒先生,先生曰:“全书改正完善,其中错误,凡百数条,予运用步算,尽掇其微,可携书归,钞正送来再阅。”归后展卷恭览,予家数代所不能解决之疑问,先生不独改正错误,且为之发明微旨。徐先生算学,真莫测高深矣。语竟告予(季刚)曰:“汝愿从我深研经义训诂之学,予亦仿徐先生例,子行拜跪谒师礼,而后教之,不必另具衣冠也。”予(季刚)整服履,请刘先生上立,行四拜三跪礼。礼成,刘先生曰:“予有以教子矣。”
此段故事,十年前季刚在南京为予郑重言之。
奔走权门扮演丑剧
光绪末叶,御史弹劾权贵,亦成为一时风气,时人谓清运将终,留此一缕回光反照。如江春霖、赵启霖、赵炳麟,世称为“三霖公司”。他如赵熙、王鹏运之流,亦有建树。著称者如参庆亲王贪污,参伦贝子纳贿,并及杨翠喜案,段芝贵因此而罢免巡抚(原摺指女伶杨翠喜为段芝贵所进,藉博伦贝子欢心)。参瞿子玖案,参邮传部案,参盛宣怀案,皆哄动一时。朝中虽无是非,言官犹有气节。
李木斋(盛铎)最早奔走徐桐之门,徐固木斋座师,徐桐讲宋学,木斋亦谈宋学。会康、梁入京,将开保国大会于南海会馆,遍发传单,木斋为首先签名之发起人,朝官署名者甚多。翌日,皆赴南海会馆,已奉朝命,禁止开会,木斋以首先发起人,竟不至。后知木斋署发起人后,走访梁启超,获知开会何事,乃向徐桐自首,并自谓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徐极赞赏,谓真能翊圣学者。李寓徐桐家,床上陈鸦片烟具,价值甚巨,曰家传遗物也。徐桐见之,大责其不谨,木斋乃下拜叩头,起将所有烟具,尽锤碎之。徐曰:“何必毁物,不吸可耳。”木斋曰:“不然,非破釜沉舟,不足笃守老师教训。”徐桐大悦,不数日即有江南乡试副考官之命。木斋盖明知徐桐恶鸦片,故作此举,所以坚其宠信也。庚子,徐桐自缢,木斋乃变其作风,走庆王门路,谓曾任日本公使,深通洋务,并熟知康、梁行径,且以进送珍贵书画为媒。庆王不知书画贵贱,但曰能值几何,盖庆王所欲者黄白物耳。卒将书画退还,则王府总管,已悉易为赝品。木斋大恚,其后进退失据,抑郁以死。
滇南吴检讨楚生(式钊),以崇奉西人,为徐荫轩相国所恶,因案革职,永远监禁。庚子,联军入都,其至好沈荩,为之请于某国公使,商之全权大臣,将其释回。吴返京后,趾高气扬,较未获罪前,尤为诞纵。已而欲图开复原官,问计于李盛铎。李曰:“此实不易,必欲图之,殆非检举康、梁余党不可。”吴曰:“是猝不可得,姑举发唐才常余党何如?”李曰:“似可。”唐新为张之洞处死,沈因与唐善,避祸来京,吴知之,乃密呈告发,请李代递。慈禧见之大怒,以在光绪万寿期内,不便用刑,手批沈荩即日杖毙,吴式钊以六品主事用。吴犹以未得翰林为憾,复举生平所识而有名于时者三十余人献之,谓皆沈荩之党。慈禧竟置而不问,于是大祸始寝。而吴式钊卖友之名,喧传都门。
戢翼,湖北房县人,为留学日本第一人。初与中山先生商讨革命,唐才常事败,遁至日本,大张革命,创《国民报》。后回沪,创作新社。肃王等奏调来京,办理交涉事宜,在外务部占最高位。袁世凯掌外务部,翼所主张与彼不合,洋学生在外务部者皆恶,乃觅得其从前与孙先生共事时来往书札为据,呈袁世凯,且指为坐京侦探。肃王多方解说,袁竟出奏,捕于东城寓所,押解回籍,交地方官严加管束,竟中毒死。为张之洞门生,被捕后,张之洞语人曰:“项城已出奏,我无法挽回。”后知袁世凯对日交涉,多有阻挠,日本学生之为有名外交家者,揣测袁世凯之意,乃伪造与孙有往来之文件为证,而狱成矣。或曰:“戢翼、吴禄贞,一文一武,同为鄂人,均为袁世凯所忌,必置于死,故均不免。”吴禄贞为周符麟刺死,死状尤酷。
光宣之际,张、袁联袂入京,分执朝政,人以为政权在汉人。实则载洵掌海军,载涛掌陆军,肃王掌民政,载泽掌财政,载振掌农工商,伦贝子掌资政院。张之洞常对鄂中门生在其幕下者,叹清室之将亡,谓亲贵掌权,违背祖训,迁流所及,人民涂炭,甚愿予不及见之耳。当时与其谓亲贵掌权,毋宁谓旗门掌权,满人敢于为此,实归国留学生之为朝官者有以教之耳。
当时朝士之奔走旗门者,可分两类:一、海内外毕业武职学生;二、曾毕业文职学生及科举旧人。
自军咨府创立以来,涛、洵领海陆军,倚日本归国留学生为谋主,各省陆海军学堂出身者附之。虽革命健将中,亦多海陆学生,而其时居大位者,皆由奔走旗门而来也。奔竞之风,由京中遍及各省,上行下效,恬不为怪。其他文职朝士,谈新学者集于肃王、端方之门,作官者则入载洵、庆王父子之门,谈宪政者又趋于伦贝子之门,某也法律政治大家,某也财政科学大家,弹冠相庆,几不知人间有羞耻事。
清末朝士,风尚卑劣,既非顽固,又非革新,不过走旗门混官职而已。故辛亥革命,为清室死节者,文臣如陆春江等,武臣如黄忠浩等,皆旧人耳,新进朝士无有与焉。向之助清杀党人者,既入民国,摇身一变,皆称元勋。朝有官而无士,何以为朝?清之亡,亦历史上之一教训也。
逋臣争印
胡小石来,谈及樊樊山书轴,谓沙公题樊樊山书轴“太液波翻柳色新,宫娥犹识细腰人,流传翰墨群知惜,木印当年也作尘”,所云“木印成尘”,其中实有一段史迹。
辛亥革命,张勋守南京,樊樊山为江宁布政使,携印渡江潜逃。李梅庵时为提学使,奉张命署理藩司,盖张勋与梅庵为江西同乡,梅庵且曾誓死不走也。但布政使铜质关防已被樊山携走,不得已,刻一木印,执行司职权。会张勋败走,江宁入民军手,梅庵乃将藩库存余二百余万现款点交南京绅士保管,只身来上海,易名清道人,鬻书自活。樊山亦避地上海,两人以前后藩司之故,铜印木印之嫌,各避不见面。两方从者,不免互为诮让之词。樊方谓李携藩库巨款来沪,李方谓樊携印逃走,且有向樊索取原有关防之说。时湖北军政府派代表来沪,公请樊山回鄂,主持民政省长,樊山辞之(其时禺亦为军政府邀请樊山代表之一)。李方扬言,如樊山回鄂,宜先将江苏藩司印交出。散原老人闻之曰:“清廷逊位,屋已焚折,各房犹争管家帐目耶?”乃公断曰:“铜印如存,留在樊家,作一古董;木印已灰,事过景迁,何必争论。”闻者咸谓散原老人可谓片言折狱。
遗老无聊只造谣
李梅庵患疮,僵卧不能行动,家无米,拮据无法。张勋忽派差官来,赍一函,附纹银六百两,投函即走。梅庵派人追回曰:“曩日少轩之银可受,今日少轩之银万不能受。少轩今日之银,民国政府所给饷项也,予不欲间接受民国政府之赐。勒令差官将原银六百两持去。胡小石云:“当时适住梅庵家,亲见其事。”
有人问何以不受张少轩馈赠?梅翁曰:“余既愿作孤臣,当然不受此惠,卖字鬻画,但求自给而已。”此语传出,适触沪上遗老之忌,盖言者无心,闻者有意。当时标榜遗老者甚众,而临财则又往往变易面目,自解为不拘小节矣。
梅庵鬻书画,月可售一二万金,家人数十口,赖以活命。其寡嫂欲攘夺之,得存私囊,家中违言日起,继以吵架。妇人不遂所欲,秽言蜚语,随口即是,侵及梅翁,莫由自白。此种吵架消息,传至上海,素不慊于梅翁之遗老闻之,乃广为宣传,彼此告语,积毁所至,曰:“此可以报复清道人,使其无地自容矣。”攻击最力者为某氏,殆深恚梅翁夺彼笔墨之利,故造谣无微不至。散原老人闻之,怒曰:“若辈心术如此,尚可自鸣高洁耶?如不敛迹,予必当大庭广众,痛揭其钩心斗角之诡术。”一日,遗老宴会,散原忽对大众痛责其人曰:“吾将代清道人批其颊。”沈子培助之,遗老有自愧者,相与逃席而去,谣诼始息。小石云:“此后吾辈见某氏,亦视若路人。清道人挚友,只散原与子培耳。”
樊樊山之晚年
袁世凯解散国会,设参政院,搜罗清旧臣,国内名流,特聘樊樊山为参政院参政,待以殊礼。樊樊山亦刻意图报,故参政谢恩折有云:“圣明笃念老成,咨询国政,宠锡杖履,免去仪节。赐茶,赐坐,龙团富贵之花;有条,有梅,鹊神诗酒之宴。飞瑞雪于三海,瞻庆云于九阶。虽安车蒲轮之典,不是过也。”
世凯宴樊樊山诸老辈参政于居仁堂,宴毕,游三海,手扶樊山,坐于高座团龙缕金绣牡丹花椅上,樊山视为奇荣。大雪宴集瀛台,举酒赋诗,世凯首唱,樊山继之曰“瀛台诏宴集”,故谢恩摺及之。
樊山生平,酷嗜鼻烟,终日不辍。世凯赐以老金花鼻烟两大瓶,皆大内库藏,琵琶碧玉烟壶一双,樊山亦目为至宝。洪宪退位,樊山潦倒,仍把弄双玉壶不释手。
洪宪推翻,黎元洪继任,樊山以同乡老辈资格,遗书元洪,求为大总统府顾问之流,呈一笺曰:“大总统大居正位,如日方中,朱户重开,黄枢再造,拨云雾而见青天,扫枪而来紫气,国家咸登,人民歌颂。愿效手足之劳,得荷和平之禄。如大总统府顾问,谘议等职,得栖一枝,至生百感。静待青鸟之使,同膺来凤之仪。”元洪接此函,遍示在座诸人曰:“樊樊山又发官瘾。”咸问元洪何以处之。元洪曰:“不理,不理。”
樊山之函,元洪久置不理。樊山每次托人进说,元洪仍严词拒之,且加以责难。樊山等恚甚,又函致元洪,大肆讪骂。函至,元洪出函示在座诸人,其警语有:“将欲责任内阁,内阁已居飘摇风雨之中;将欲召集议员,议员又在迢递云山之外。自惭无德,为众所弃,唯有束身司败,躬候判处。大可获赦罪于国人,亲可不贱辱于乡邦。药石之言,望其采纳。”函中云云,全暗指当时段内阁组织未成,府院已生意见,在京参、众两院议员,正群集北京云山别墅,谈恢复国会两院之条件也。或有劝元洪每月致赠若干金钱,元洪仍不允。故予《洪宪纪事诗》有“老成词客渭南家,赐坐龙团富贵花。青鸟不归朱户闭,茂陵春雨弄琵琶。”即咏此事。
民国七年徐世昌任总统,樊山等又为贺表,以媚水竹村人,徐乃按月致送薪水。京师遍诵其贺函,且目为三朝元老。予友陈颂洛,搜集北京旧物之有关掌故者,曾在徐家获得樊山亲笔贺文,并媵以诗云:“明良元首焕文阶,会见兵戈底定来。四百余人齐署诺(两院议员四百余人),争扶赤日上金台。”“南北车书要混同,泱泱东海表雄风。七年九月初三夜,露珠月弓。”曲尽颂扬之能事。
腊肠下酒著新书
经重庆邹容路,巍然与杨沧白纪念堂并传者,渝革命元勋邹容也。容字幼丹,弱冠留学日本,立志革命。所著《革命军》一书,风行全国,为国内出版革命书籍之开路先锋。当予等入成城学校习陆军预备时,幼丹每日必来谈。予携新会腊肠多斤,课毕,围炉大谈排满,每人各谈一条,幼丹书之,书毕,幼丹则烘腊肠为寿。月余,所书寸余,腊肠亦尽。胡景伊、蔡锷、蒋百里,皆当时围炉立谈人也。松坡签其稿面曰“腊肠书”。予因获罪清廷,出陆军学校,居松本馆。一夜幼丹肩半只火腿来,属下女活火烹腿饮酒。予问:“腿从何来?”幼丹曰:“今日大快人意,予与某君同往湖北留学生监督姚昱处,彼抱姚而我剪其辫。持辫又往总监督汪大燮处,汪礼貌甚恭,且曰:‘有人赠我东阳腿,以一肩奉送。’乃以姚昱辫发作火腿绳,肩之而归,食其半,今以半奉子,为我烹之。”问:“辫何在?”曰:“钉在留学生会馆柱上矣。”食腿饮酒,出《革命军》全稿读之曰:“予将署名‘革命军马前卒邹容’,回沪付印。我为马前卒,汝等有文章在书中者,皆马后卒也。”归沪。与章太炎、《苏报》馆主陈范,改良《苏报》,印行《革命军》,致酿成惊天动地之“苏报案”。章太炎、邹容拿禁英巡捕房狱,邹容瘐死狱中,太炎获免。当在监房时,予等往视,邹容曰:“革命军马后卒来矣。”大笑。太炎有狱中赠幼丹剪辫诗五律一首,载集中。“苏报案”有一趣闻,当时绰号“野鸡大王”之徐敬吾,每日在茶肆书会,兜售排满革命新书,发行《革命军》。两江总督端方,照会英总领事,拿获解宁。《申报》时评有曰:“擒贼擒王,一擒擒了个野鸡大王,两江大吏,可以高枕无忧矣。”端方见《申报》,以为太不雅观,密令不究。贺徐者曰:“野鸡大王,今日头插野鸡毛矣。”
述戢翼生平
前奉军总参谋长戢翼翘来谈数次,曰:“先兄元丞翼,为留日学生最初第一人,发刊革命杂志最初第一人,亦为中山先生密派入长江运动革命之第一人。后经袁世凯驱逐回籍,交地方官严加管束,抑郁以终,未睹辛亥革命盛事。吾兄与先兄共事甚多,予尚年幼,虽亲见之,未知其详。述先兄生平事迹,非兄莫属;否则首创内地革命,无人知有戢翼其人者。幸祈吾兄详细叙述,俾列家传而昭信史,此翼翘所以报先兄,亦吾兄所以彰友朋之义也。予曰:“善,暂草长编偿汝志。”
戢翼,字元丞,湖北郧阳府房县人。陨阳为陨子国,古之上庸。房县属陨阳,山陬僻邑,清代二百年来,乡试未开科。史载帝在房州,其县则有关史乘,故房人自称其县曰房州。元丞生长是县。其尊人以军功叙守备,隶湖广总督督标标下。元丞随父居武昌,得与当地士大夫游,始识读书之法,颇有四方之志。
会甲午中日战争,马关和议告成,两国互派公使,首派李经芳,后派裕庚。时外交人员少娴日本语言文字者,两国交涉,多以英语酬酢。观马关议和,李相国鸿章、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,辩论问答,俱用英文,刊为专书。翻译则李经芳、罗丰禄、伍廷芳也。两国既复邦交,来往须用日本文字,译员多用留日华侨,若辈焉知交涉,裕庚乃派其参随安徽吕某,来鄂招使馆练习学生。元丞应选,东京中国使署,特辟学堂,为教授翻译人材之用(李盛铎为驻日公使,书长对,首句曰:“斯堂培翻译人材”,传为笑谈。盖当时留学外国,只习其语言文字,他无学问也)。元丞等乃为留学日本开山祖师,使馆学生学成者,湖北戢翼、刘艺舟,安徽吕烈辉、吕烈煌,广东唐宝锷,江苏冯阅模等凡七八人。
元丞提倡革命,宝锷考留学生,得翰林。(按:唐浚为候补道,有一趣对,脍炙人口。唐与海关道何秋辇书,必写“秋辈”,面称亦然,辇、辈不分也。写盘察奸宄,必写“奸究”,究、宄不别也。当时为作对联曰:“辇辈同车,夫夫竟作非非想;究宄共盖,九九还将八八除。”)刘艺舟以擅新戏,蜚声南北,余无建白。
甲午战后,日人决策,提倡中日亲善,在中国设东亚文会,派子爵长冈护美,游说南北各省派遣文学生,习精神、物质各科学。陆军少将福岛安正,游说南北洋、湖北派遣陆军学生入日本士官。东京留学生日众,元丞遂领袖诸生,宣播革新、革命两种政派之说。时梁启超在横滨,发行《清议报》,倡保皇君主之说,元丞与雷奋、杨廷栋、杨荫杭等,设《译书汇编》于东京,为改革中国政学之说,尚未明言革命也。然阴与由伦敦归横滨兴中会首领孙逸仙先生声气呼应,协谋合作矣。
会庚子事变,江、鄂不奉朝命,保皇、革命两党,各运动西南总督,宣布独立。中山先生先派人致书于两广总督李鸿章。刘坤一、张之洞长江两督,始终抱不受命共保长江为主旨。保皇党人,多旧朝官,与张尤善。派人说刘坤一独立,不动;又派汪康年等说张之洞,不动。而保皇党唐才常,始有运用哥老会长江起事之举。哥老会多湖南籍,才常得以指挥。革命党在长江,则潜势力尚微。唐才常原为两湖书院肄业生,选浏阳拔贡,与谭嗣同为儿女姻亲,乃联合哥老,倡“富有票”。在唐颇有推翻满清之意,故屡言“保国非保皇,保中国不保大清”也。保皇党既倡推翻长江局面之议,以秦鼎彝力山在大通一带举事,才常则亲赴汉口。保皇党多官吏,而起义人才,不能不联合革命党及留学生。而中山先生同志如秦力山、吴禄贞、傅良弼等,皆膺推荐。戢元丞则不露头角,回鄂阴为指示革命党联合动作,与保皇党共同举事矣。
“富有票”之役,保皇党为主体,负筹款之责,发动以唐才常为主办,狄楚青在上海督饷项。留学生属中山派,则湖北陆军学生吴禄贞、傅良弼,海军广东黎科,工科福建蔡承煜,而湖南拔贡毕永年、龚超等,皆两湖书院出身也。戢元丞由中山先生派往主持策应革命之负责人,元丞赍中山先生手函与予,以革命驱胡为宗旨,请同志勿为保皇伪说所诱惑。中山先生《旧德录·戚遇篇》曾云:“庚子之变,说江、鄂督独立不遂。唐才常、龚超等,以富有票名义,纠合长江哥老会党,在武汉举事。唐、龚皆两湖肄业生,与予同院,谚谓‘秀才造反’是也。”一日,鄂留日学生戢翼投刺来谈,手出孙先生亲函一通,谓吴禄贞言,鄂中友人,只刘问尧一人,可商大事(问尧为成禺原名)。今派戢元丞翼回鄂,特修函请就商,亦因友及友之义。
予问元丞:“唐佛尘之宗旨,究竟如何?虽曰外标保皇,实用保国;又宣言‘保中国不保大清。’既标举皇上为题,又何以孙公与之结合派君迅来?”元丞曰:“佛尘已与孙公秘密结盟,用保皇会出面,利用军费耳。不然,秦力山、蔡承煜、黎科、傅良弼皆到,吴禄贞即来,皆孙公心腹也,能主张保皇乎?子无疑。”予与元丞,首谒洪山忠字五营统领黄忠浩,元丞说其响应。时张通典伯纯(张默君之父)在座,即止之曰:“汝幸在黄泽生处言之,在他处殆矣。此何等事,而随便商议乎?真洋学生也。”后保皇会知唐通孙,电上海截留其饷项,改期举事,事遂败。元丞临行曰:“予将以汝尽力情形,面呈先生。”予亦曰:“不久来日本,恕不复先生函。”(详见冯自由《中华民国前革命史》)
唐才常等以汉口李慎德堂为总机关,前门临华界,其后为英租界。上海军饷不至,哥党哗然,唐、吴、傅等尚往来武汉之间。被捕前二日,食予家,前一日食元丞家,元丞送至江干,唐告改期。元丞曰:“事败矣,此等事差在毫发,今消息已宣传满城,宜早为之所。”元丞以改期未过江,翌晨李慎德堂全班被获,吴禄贞由三四丈高墙头跳落英租界,得逃。捕至总营务处,主者多南皮书院学堂门生,余则哥全龙头。张之洞颇欲从轻治罪,于荫霖为湖北巡抚,力主处以大辟,之洞忍气不敢争。总营务处姚锡光、文案陈树屏,主张只罪当场拿获者,余不究。而唐才常、傅良弼、黎科、蔡成煜,皆骈首于武昌大朝街天符庙前矣。
元丞当夜走避湖南会馆梁焕彝处,翌日走予家,知追究从宽,先太夫人力促其潜离武汉。元歪使当日过江,早随唐、傅授首矣。(按:先太夫人七秩正寿,时功玖、居正、张知本等撰略曰:“庚子汉口之役,浏阳唐佛尘、潜江傅良弼,以谋改革事泄被害。太夫人闻之,语禺生曰:‘市中所杀者,即昨饭于吾家者耶?’凄惋见于颜色。党人戢翼走匿君所,太夫人曰:‘戢翼,尔奈何尚在此?吾家仆役众,乍见生人,保无因惊疑漏言,是不可久居,宜远去。’重助旅费,遣之逃。又虑门关询问严,有姚生者,具冠服为拜客状,元丞杂轿舆过军事盘查地,返家急行。”)
元丞、力山同返日本,创《国民报》,密与中山先生议,发布推倒满清大革命之宣言,是为第一次堂堂正正革命之文字。《国民报》势力,遂能支配长江内地,清廷无法禁售。戢元丞、秦力山、沈翔云、雷奋、杨廷栋等,皆有撰著。报中文有“妖姬侍宴,众仙同日咏霓裳;稚子候门,同是天涯零落客。”一联,为张之洞所圈点。又与沈翔云为留学生告张之洞书,责其残杀士类,劝其改革政治。致使张之洞召集名流驳复此书,张皇数月。
予往东京,元丞安置与萱野长知同居左门町,力山等皆在焉。元丞利用日本女子贵族学校校长下田哥子资本,欲宣传改革文化于长江。孙先生亦壮其行,乃设作新社于上海。首刊其东语正规,日本文字解诸书,导中国人士能读日本书籍,沟通欧化,广译世界学术政治诸书,中国开明有大功焉。元丞遂为沪上革命党之交通重镇矣。
清振贝子赴日,首携留学生陆宗舆以归,后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金邦平亦相继来北京,均有大用。而元老学生戢元丞,尚在上海,乃谋召其入京,此不经留学生考试,大加擢用之留学生也。元丞亦因革命陆军学生吴禄贞等,阴握兵权,办中山先生所赞同,乃入京主持而策画之。沈潜计算,非复以前之踔厉飞扬矣。间岛设大臣之议,改革法律之议,皆与其谋。赞成亲贵管兵,革党可领军队,运动引用党人。所谓党人,革党非保党,清廷固保、革不分也。唯袁世凯深知其意,一入军机,遂于光绪三十三年奏参戢翼交通革命党,危害朝廷。廷谕:“戢介翼着革职押解回籍,交地方官严加管束。”翌年,郁死武昌家中。其死状情形如何,弟翼翘,当能道之。予在海外,非目睹不敢言。今丛录其生平言行如此,皆予所知者。
(禺按:袁世凯为军机大臣领外务部时,颇恶号日本通之外交大员,况元丞为革命党出身乎?戢案未发动前两月,先将前日本公使蔡钧驱逐回籍,谓其自命为外务部侍郎,在京招摇。有山东藩司尚其亨者,不知朝谕已发,陛见,尚向西太后力保蔡均为外交人才,堪大用。西太后睨之而笑。外间谓“尚其亨”宜改“尚其享”,意谓“哀哉尚享”也。以上均前清光绪三十三年事。)